关灯 护眼 字体:

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

但实际上,不论是串联电阻还是并联电阻,都是在涂膜后才测试出来的,在涂膜前怎么让这两个数值随心意而改变,是比较难以做到的。

    换言之,器件填充因子的优化,几乎是纯粹的结果导向。

    填充因子比较小的体系,用到的光电材料以及加工工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被自动淘汰,或者自动转为冷门的领域。

    比如,全聚合物有机光伏的n2200的体系,填充因子通常会比较低,甚至只有0.5、0.6左右,现在做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就非常的少。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一个三维立体图谱中,只能有三个自变量,如果再加上一个填充因子作为变量,就需要用到四维坐标系了。

    四维坐标系,许秋就算想画,也画不出来。

    况且,现在虽说是三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其实也是有限制的。

    其中一个自变量“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并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0.1电子伏特为间隔跳动变化的。

    如果这个变量也连续变化,那么最终得到的就是连续曲面。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连续变化的曲面就会等效为一个立体的结构。

    此时,“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变量,将取代光电转换效率成为新的z坐标。

    而原本是z坐标的效率将“坍缩”为颜色,或者是一个强度值,从而得到一张真·立体图谱。

    在纸张这种二维空间中,是无法表达“真·立体图谱”这种三维图谱的。

    这也是之前“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非连续变化的原因。

    第二张图片,单结器件相关的表征。

    这个和平常发的文章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相对比较常规,许秋暂定做四张图片:

    顶电池、底电池有效层材料的分子结构;

    顶电池、底电池有效层的光吸收光谱;

    单结顶电池、底电池器件各自的j-v曲线;

    单结顶电池、底电池器件的eqe曲线。

    第三张图片,叠层器件相关的的表征。

    有些类似于第二张图片,许秋暂定做六张图片:

    叠层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能级结构图,包括电极功函数、有效层和传输层homo/lumo能级;

    叠层器件效率随着顶电池和底电池厚度变化的二维图谱,类似于第一张图的b、c、d图,光电转换效率用颜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