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


    因为很多领域没有院士。

    第三种,“评论”。

    它要求综述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发展,并突出未来的方向,6000字左右,正文包括摘要、概述主要主题的导言、简要副标题和重要未解决问题的概要,10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4-6个图表。

    除了特刊的“评论”外,所有的“评论”现在都只在网上发表。

    也就是不会在纸质版的刊物上收录“评论”的全文,只会放550-600字的摘要,包括背景、进展和展望三个部分。

    大概也是因为篇幅太长了的缘故。

    而且,许秋估摸着《科学》的综述应该是大佬专属。

    反正他一般很少听到有人在《科学》上发综述,有机光伏领域他也没有看到过发表在《科学》上的综述。

    最后一种,“短评”。

    具体又分为了六类,包括“观点”(perspectives)、“书籍或媒体评论”(books  or  media  reviews)、“政策讨论”(polis)、“信件”(letters)、“电子信件”(eletters)、“技术评论”(teents)。

    “观点”,1000字加1张图片,需要突出近期重大的科学进展,但不能主要讨论作者自己的工作,可以为一个领域内的发现提供背景,或者解释潜在的跨学科重要性。

    同时,还要求发的“观点”应该为别人的研究增加一个维度,而不仅仅是对别人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进行总结。

    另外,由于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除了极少数例外,“观点”的作者不应超过两个。

    换言之,就是别人发了一些s之类的文章,我过来点评点评,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些工作的看法。

    当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提出看法的,基本上是大佬专属。

    “书籍或媒体评论”,最多800字,以新书、电影、展览、表演、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和其他可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媒体为主题进行评论。

    同时,还要求作者在投稿“书籍或媒体评论”前联系编辑,说明“为什么你认为这项工作会引起科学读者的兴趣,以及为什么你能很好地撰写评论。”

    看起来,有点影评的意思在里面,许秋估摸着同样是大佬专属。

    不过,《科学》期刊居然会收这种类型的投稿,还真是许秋之前没有想到的。

    “政策讨论”,100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