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许秋没有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课程上面,但也不能完全不准备,如果有可能的话,谁不希望自己的成绩全是a呢?
《无机功能材料》课程的授课老师名叫于冰,教授、“杰青”。
他的课题组主要是做储氢材料相关的,组里有三四个博后,因此科研成果还是非常多的,平均每年能发一篇am、jacs档次的文章,另外杂七杂八的一二区文章也不少。
单论学术成果,于冰课题组在材料系里估计能排的进前五。
至于目前排行第一的课题组是哪个?自然是魏兴思组。
虽然于冰学术工作做的不错,但他在系里的风评并不是很好。
一方面是比较push,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能有大量科研成果产出的课题组,九成以上的氛围都是偏向push的,就如同现在国内的盛世,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靠着当下一代人高强度996支撑起来的。
另一方面,于冰也比较“小气”,他们实验室的耗材,比如一次性手套会被要求重复利用一周,而且每个月给学生发的钱也不多,就是属于那种博士生不发钱,硕士生只发六百块的组。
当许秋还是科研小白的时候,他曾经比较困惑:怎么导师会不给学生发钱呢?怎么一个月就给学生发几百块?是不是导师把钱偷偷吃了?
后来随着对科研圈的深入了解,许秋知道确实存在部分导师吃钱的现象,但更深层次的,也是更加普遍的原因,还是导师手上没经费。
魏兴思课题组,也就是他青千刚回国拿到了顶格的差不多300w的启动经费,比较有钱,组里之前的花费也一直都比较大手大脚,现在四五年过去,这批经费基本上快用完了。
如果新的杰青基金或者重点项目申请不到的话,也将会面临待遇缩水,材料不能随便买的境况。
包括前不久魏兴思还刚刚把发文章的奖励下调了,这就是组里经费不足的缘故。
科研圈里,只要不是头部课题组,也就是那种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随便申请的课题组,大多数课题组都是缺钱的。
四年能有八十万经费都很不错了。
而300w的重点项目,一方面不是所有领域都有的,另一方面也不是谁都能申请到的,一般就两个名额左右,还要全国所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一起竞争。
竞争者里面不乏“长江”、“杰青”,甚至还有院士。
比如这次有机光伏非富勒烯相关的重点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