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43 文章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赞扬!(二合一大章,求订阅)

错,建议文章直接接收。”

    许秋推测,可能这个审稿人5就是之前编辑说的那个一直不回复审稿意见的审稿人。

    而且估计是个大佬,在收到了审稿的时候,刚好比较忙,就拖了一段时间,后来编辑催促,审稿人看了两遍文章,觉得写的不错,所以就没有提出太多的意见,写了一段话,直接给过了。

    如果是普通研究者的话,大概率这辈子都发不了一篇《自然·能源》这样高档次的文章,现在难得审到一篇《自然·能源》,可能就会有很多话想要说,而对于大佬们来说,《自然·能源》也就只是一篇普通的审稿罢了,写的就比较随意。

    大体看了一遍,审稿人1、2、4建议小改,审稿人3、5建议直接接收,最后编辑给出小改意见。

    许秋对这个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不需要补充实验。

    而且这次的审稿人也都比较有节操,没有遇到要求引用文献的。

    更为关键的是,审稿人的意见大多是中性或者偏向正面的。

    在学术圈里,发表一篇文章,除了文章的引用量,发表期刊的档次以外,审稿人的评价也是可以拿出去秀一秀的。

    比如这篇《自然·能源》,审稿人3、5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之后许秋或者魏兴思在给别人讲述《自然·能源》这篇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把他们的审稿意见列出来,表明我们这篇工作确实nb,收到了同行审稿人的高度赞扬。

    其实,有些人还是挺看重同行评价的,尤其是好评。

    因为审稿人通常不会选择与投稿作者有过合作发文章的人,所以一般利益不相关,甚至还有竞争关系。

    这个时候,别人的差评可能不一定是真的,但别人的好评一般都是真的。

    当然,许秋的文章稍微有些特殊。

    首先文章的质量确实够高,七大亮点,表征全面,书写流畅,逻辑完美,几条故事线把整个工作串联了起来,实验数据之间也都可以相互印证。

    而抛开文章质量不谈,他这篇文章投的是比am、jacs这样的一区顶刊,要高一级的《自然·能源》。

    如果是am、jacs这个档次的文章,那同行作为审稿人,内心可能更加倾向于不让其他人发表。

    因为自己的课题组也有机会发am,别人的am、jcas发的多了,自己发的就少了。

    而现在是一篇《自然》大子刊档次的文章,对于有机光伏领域来说,大多数同行的课题组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