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43 文章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赞扬!(二合一大章,求订阅)

12%跨越到13%,总体上认可许秋等人的工作,建议文章直接发表。”

    接着,对方又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一些问题,希望可以得到作者的答复。”

    列出的问题一共有七个,都比较简短,是围绕j2:idic-4f体系提出的一些关于有机光伏领域的通用性问题,比如:

    “作者认为氟原子的引入,会对光电材料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

    “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有机光伏材料低激子扩散距离的问题,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有机光伏材料难以制备厚膜器件?”

    “……”

    看到这些问题,许秋猜测这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个做有机光伏的同行,在通过审稿的方式向“大佬”请教问题。

    而通过审稿来问问题的这种方法,许秋是第一次见,觉得挺新奇的,不过仔细想想还是有效果的。

    审稿人列在文章审稿意见中的问题,作者多半会认真阅读并回复的,哪怕这些问题和文章本身关联性一般。

    这种通用性的问题,对许秋来说回答起来难度不高。

    反正就是提出一些观点和见解嘛,又不需要做实验进行严格论证,哪怕说错了也没太大的问题。

    而且,他还有模拟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其他人需要反复试错才能得到的规律。

    审稿人4,看起来是个老外,对有机光伏领域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感兴趣,重点放在了厚膜、大尺寸器件上面,对方表示:“期待文章作者在之后的工作中,进行更深层次关于有机光伏工业化相关的研究。”

    好家伙,直接都给许秋安排工作了。

    不过对方的建议确实和许秋的想法差不多,他也认为应用相关的科研最终还是要落地,实现商业化的应用,哪怕实现不了,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另外,许秋猜测对方可能并不是做有机光伏的,可能是做其他光伏领域的,比如钙钛矿。

    因为对方对光伏产业很熟悉,但却说:“有机光伏领域13%的效率不算高,要以15%、18%为目标”。

    如果是有机光伏领域的人,肯定是知道想要达到13%是多么的艰难。

    这个审稿人最终给出意见也是“建议文章修改后接收”,提出的问题看了看都比较容易回答,许秋暂时就没有太过关注。

    审稿人5,看起来也是个老外。

    这个审稿人的评价就非常简单了,只有短短的一段话,核心观点就是“工作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