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却载祸而归,这就是诸葛恪即将获罪的原因。
昔日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得到明君的信任和重用,君主死而事业败。
何况诸葛恪才能比不上这四位贤人,又不顾虑重大的忧患,他的败亡指日可待。
诸葛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没有建立尺寸之功,不能说他贤能;
受君王托孤的重任,却死于小人之手,不能说他智慧。
诸葛恪的才能谋略,为国人所称道,但他骄傲且吝啬,周公旦都不能做到这样,更何况诸葛恪。
妄自尊大以势欺人,必然失败。
假如他能按照写给陆逊和其弟诸葛融的信上说的那么做,就不会有悔恨,也不会招来灾祸。
诸葛恪先讨山越,后筑东兴,功效不可掩矣。
但凭借这两次功劳就想谋划天下,以致身死族灭,让国家受辱,怎能不失败。
天下之计,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诸葛恪智谋狭隘,不足以知道这样的道理,虑近谋远,大势如此。
时人的议论,只是诋毁他的失败,却不能从中汲取教训。
自以为其才能足以伐魏,不知道他自比其叔父诸葛亮如何。
诸葛亮屡次伐魏,终究失败,诸葛恪没有孔明之才,而以举国之力伐魏,不仅不能让东吴强盛,反而只会让自己和家族败亡。
对外不能预测张特的阴谋,对内不能洞悉孙峻的奸计,而又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滥行杀戮,
聪明虽超过其父诸葛瑾,但最后因为恃才傲物而招致灾祸,令人叹息。
诸葛恪主持国政,首先入侵魏国边疆以激怒敌人,东兴一战侥幸取胜,
不仅不能维持胜利,反而违背众意,大举伐魏,以致一败涂地。
诸葛恪事败身死,而孙氏之基业也因此衰败。
诸葛恪出身北方士族,恃才傲物,孙权去世后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但诸葛恪在政治和军事上都缺乏名望,因此江东人士和孙吴宗室对他并不认可。
诸葛恪掌权后,有意打压江东人士及孙吴宗室,如诛杀孙弘、打压朱异,逼迫东吴诸王迁居等,
诸葛恪为积累名望,曾打算迁都武昌,又执意以倾国之兵北伐曹魏,但其刚愎自用、谋略有限,
北伐失败后,专权擅势,遭到孙吴宗室与江东势力的联合反扑,最终被诛杀。123小说网_www.123xs.fun
昔日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得到明君的信任和重用,君主死而事业败。
何况诸葛恪才能比不上这四位贤人,又不顾虑重大的忧患,他的败亡指日可待。
诸葛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没有建立尺寸之功,不能说他贤能;
受君王托孤的重任,却死于小人之手,不能说他智慧。
诸葛恪的才能谋略,为国人所称道,但他骄傲且吝啬,周公旦都不能做到这样,更何况诸葛恪。
妄自尊大以势欺人,必然失败。
假如他能按照写给陆逊和其弟诸葛融的信上说的那么做,就不会有悔恨,也不会招来灾祸。
诸葛恪先讨山越,后筑东兴,功效不可掩矣。
但凭借这两次功劳就想谋划天下,以致身死族灭,让国家受辱,怎能不失败。
天下之计,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诸葛恪智谋狭隘,不足以知道这样的道理,虑近谋远,大势如此。
时人的议论,只是诋毁他的失败,却不能从中汲取教训。
自以为其才能足以伐魏,不知道他自比其叔父诸葛亮如何。
诸葛亮屡次伐魏,终究失败,诸葛恪没有孔明之才,而以举国之力伐魏,不仅不能让东吴强盛,反而只会让自己和家族败亡。
对外不能预测张特的阴谋,对内不能洞悉孙峻的奸计,而又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滥行杀戮,
聪明虽超过其父诸葛瑾,但最后因为恃才傲物而招致灾祸,令人叹息。
诸葛恪主持国政,首先入侵魏国边疆以激怒敌人,东兴一战侥幸取胜,
不仅不能维持胜利,反而违背众意,大举伐魏,以致一败涂地。
诸葛恪事败身死,而孙氏之基业也因此衰败。
诸葛恪出身北方士族,恃才傲物,孙权去世后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但诸葛恪在政治和军事上都缺乏名望,因此江东人士和孙吴宗室对他并不认可。
诸葛恪掌权后,有意打压江东人士及孙吴宗室,如诛杀孙弘、打压朱异,逼迫东吴诸王迁居等,
诸葛恪为积累名望,曾打算迁都武昌,又执意以倾国之兵北伐曹魏,但其刚愎自用、谋略有限,
北伐失败后,专权擅势,遭到孙吴宗室与江东势力的联合反扑,最终被诛杀。123小说网_www.123xs.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