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10章 挖煤的土包子

当然还有后续手段,别忘了我是做制造业起家的,这可是是那些大房企所不具备的优势!”

    ……

    2008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还处于春秋时代。大中小型企业遍布各地,而且数量极多,企业的竞争也像是春秋诸国一样,各种圈地抢地盘。

    当时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老大,自然非万科莫属,这家老牌房地产公司,无论市值、销量还是综合实力,都是国内当之无疑的第一名。

    除了万科这个老大之外,实力最为强劲的房企是几家有央企背景的企业。比如海外发展公司,是中国建筑工程中公司控股的企业;华润置地背后是华润集团;保利地产背后是保利集团等等。

    那个时代有很多国有企业也纷纷向房地产行业投资,国企在融资方面是有优势的,所以国企旗下的房企,也混的风生水起。

    央企背景的房地产巨头之后,才轮到诸如恒大、万达、富力、碧桂园、合生创展这一类的民营房地产企业。这些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是在房地产行业当中也是佼佼者。

    除了这些本土企业之外,港资的房地产企业,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中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

    港岛的房地产行业比较发达,大陆房地产行业的很多规则,都是学习了港岛。而港岛就那么大的地方,开发潜力有限,所以港岛的房地产商很早就在内地投资项目。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诸如长江实业、恒基兆业、新世纪、新鸿基等港资房企,就开始进入内地市场,公摊面积、楼花、按揭住房等新颖的房地产理念,对于刚刚起步的内地房地产市场而言,毫无疑问是一种冲击。

    强大的资金储备,以及地方上对于招商引资的欢迎,也使得港资地产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他们的野心。

    港岛地产商成熟的运营经验和商圈构建的模式,也成为了内地房地产企业学习的范本。

    入沪更是港资企业的重要战略,1992年到1997年之间,刚起地产在上海拿了不少的土地,港资地产明显是在押宝上海,第一批跨过黄浦江,开启“浦东新区副本”的,也正是那些港资大老们。

    到了2006年的时候,港资地产在上海滩的版图达到了巅峰,港资六大房产商在上海滩撒下重金投资,从南京西路到淮海中路,从静安寺到徐家汇,八成的高端工务中心和甲级写字楼,都是港资经营。

    所谓盛极则衰,次贷危机让房地产棋盘发生了反转,内地的房地产企业迅速的发展壮大,很多内地房企也学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