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07章 拓展新项目

地方医院使用的还是可回收使用的注射器和输液管。

    可回收的注射器是玻璃注射器,零零后估计都没见过那种东西。

    玻璃注射器使用完了以后消消毒,落后一些的地方直接拿开水煮一煮,下次还能接着用。

    九十年代在学校里接种过疫苗的人应该都经历过那种场景,一个护士用手指头弹开装有疫苗的小玻璃瓶,拿着玻璃注射器吸走药液,在轻轻一推,将注射器里的空气排出,然后一针扎到胳膊上。注射完毕后直接换一个针头,重复之前的动作。

    能够给你换个新的针头,已经是当时比较符合卫生标准的操作了,很多偏远地区,连针头都不给换,只是用酒精棉个针头消消毒,接着给下一个人用。

    至于输液器,当时也很少用一次性的。一个大玻璃瓶,加上那种黄色的乳胶软管,套上针头就构成了当时的输液设备,无论玻璃瓶还是乳胶软管,都是可以回收使用的。

    物质因素决定了那个时代的医疗条件就是如此,而这些可回收使用的输液设备,也经常因为消毒不到位,造成医疗隐患。

    在当时因为注射而造成针眼创口感染,是很常见的事情。严重的需要进手术室清创引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次性注射器也输液器开始逐渐的普及,诸如玻璃注射器、乳胶输液管逐渐被淘汰,输液用的大玻璃瓶也变成了密封性的塑料盐水袋,“挂吊瓶”这个词汇,永远成了过去式。

    而一次性输液器的普及,也与中国的医疗改革脱不开干系。

    1997年恰好是中国医改很重要的一年,中央做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在坚持市场化基础上,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的路线。国家药监局也正式成立。

    随后的1998年,全国城镇职工医保改革正式开始,2000年地方医院实行“完全市场化”医院改革,童年试点药品招标采购制度,2001年开始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使得中国逐渐的建立起目前这种医疗体系。

    将公立医院推向市场化,也就意味着公立医院为了吃饭,必须要掺杂盈利性质,这在推高了医疗价格的同时,也刺激了医院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倒逼医疗水平的提升。

    医院越建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完善。2000年的时候,地市级的医院都不一定有核磁共振,然而到了2020年,一些乡镇医院都配备了核磁共振设备。

    核磁共振只是一个缩影,其他医疗设备的升级换代,更是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