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80 三星期时间,冲刺《自然》!(求订阅)

有荣焉。

    许秋的汇报,将组会带入了一个高潮。

    高潮过后,韩嘉莹继续汇报。

    学妹PTQ2材料的各种表征数据已经集齐,开始整理数据,撰写文章,目标期刊JACS。

    这篇工作的主要亮点是“非卤溶剂”,效率经过两周的优化,用四氢呋喃THF加工的器件,突破了13%,在采用非卤溶剂的文章中,效率算是最高的。

    现在许秋带领的有机光伏团队,在有机光伏领域始终处于先行者的位置上,随随便便拿出来的体系,都是某个细分领域下的最佳体系,因此想要发表一区顶刊文章的难度并不大。

    这也是科研圈的现状,想要在这个圈子里发展,有没有跟对人,选对研究方向,还有运气好不好可能是并列重要的,个人的努力、能力的重要性只能排在第三、第四位。

    就算是能够连发七篇《自然》的曹某,如果换一个导师,换一个研究方向的话,或许还是可以出人头地,但不一定会如现在这般璀璨。

    包括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其实就是一系列机缘巧合下的结果。

    要是让他失去记忆,重返当初,再走一遍人生路,可能不小心有一个选择失误,就不会有现在的他。

    很多时候,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

    再比如,一些“杰青”,可能年轻的时候因为运气比较好,有了很显赫的成果,到了老年时期,反而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工作了。

    这并不一定是他们划水了,可能单纯就是运气不好,做一个领域凉一个领域。

    科研这种靠天吃饭的行业,真遇到这种邪门的事情,谁都没有办法。

    邬胜男Y1、Y6、Y7体系的两篇文章AM和JACS,在补充了NIM和光源数据后,同样都已经投出。

    莫文琳这边开展了基于Y系列受体材料的叠层器件,用Y4材料取代之前顶电池中采用的COi8DFIC材料,底电池仍然使用的是IDIC-M体系。

    最终,叠层器件效率最高达到了15.5%。

    虽然这个数值不及之前许秋投稿《科学》文章中报道的17.3%,但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莫文琳发现,这个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顶电池和底电池电流不匹配。

    深入挖掘的话,本质上就是Y系列受体材料的光吸收边在900纳米左右,而理论上比较好的顶电池材料光吸收边应该在1050纳米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