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60 面试准博士生 下(求订阅)

    都是这里放几个,那里放几个的。

    换言之,假如国内最顶尖的清北大学有10个大牛组,魔都综合大学可能差不多有8个左右大牛组,其他普通的985、211大学,每所学校估摸着也能占5个左右的大牛组。

    同时,从科研经费的角度来说,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也没有那么大。

    假如国内最顶尖的清北大学是100,魔都综合大学可能差不多有80左右,其他普通的985、211大学,每所学校估摸着也能占50左右。

    资源之间虽然有所倾斜,但相对还是比较平均的。

    而且,头部高校的资源虽然多,但是竞争压力也大。

    这就导致能够卷进来的老师,多半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一般不太愿意屈居人下。

    最终,就会形成大课题组的数量比较少,主要以小课题组为主的格局。

    比如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大课题组只有寥寥几个,其他几十个课题组都是单独一个老师一个组,各自为战,即使是一些没什么成果的副教授也不愿意依附他人,而是选择自己带硕士生研究。

    一些普通的985、211高校,他们有一些科研能力没那么强的青椒,就会比较务实的选择依附“杰青”、“长江”或者院士,抱团形成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组,去专攻一个领域,而且基本上也能做到国内顶尖。

    这种模式有些类似于专门的研究所,一个院士带着几个“长江”、“杰青”,再拉上一些普通的研究员(和教授同级),一起组建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组,专攻某一个大的领域,比如魔都硅酸盐所。

    这种“研究所”结构的大课题组,因为有大佬带队,所以组里通常资源比较丰富,比如能申请到上千万金额资助的重大项目,学生待遇一般也比较高。

    甚至学生的工资能给到超过魔都的最低工资标准,达到5000、600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课题组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当然,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研究所也有不少弊端。

    一方面,进研究所,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体制内就业,而非深造,研究所内部的管理相较于高校通常更为官僚化。

    一个研究所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王国”,所里带队的学科带头人近乎可以做到一言堂,层层定级,“官大一级压死人”。

    另一方面,进了研究所相当于基本绑定了科研这条路,日后想要转行的难度会比较大。

    像魔都综合大学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