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56 “理想家”蓝河(求订阅)

点了一些生蚝、扇贝、鱿鱼、基围虾、皮皮虾之类的海鲜,还加了几道素菜。

    因为要开车,所以蓝河就没有点酒,只要了一壶菊花茶。

    饭桌上,众人没有讨论工作上的事情,主要是蓝河与魏兴思两人侃着大山,分析着国际局势……

    许秋在他们谈话交流的过程中,默默的啃着帝王蟹的腿。

    贵还是有贵的好处,确实是好吃的,九种吃法,各有千秋。

    同时,许秋也在分析蓝河这个人。

    可能当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不需要操心柴米油盐等一系列生活中琐事的时候,人就会比较容易变得理想化。

    许秋大概能够想象出蓝河的状态,但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却不太容易代入到对方的视角。

    包括蓝河,也很难站在许秋他们这样有机光伏研究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有人说,社会越发展,人们之间就越来越难以共情。

    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这样。

    之前只有皇帝、官员、地主、农民等少数的几个阶层。

    阶层之内都是差不多的,大家都能够相互理解各自的处境。

    而现在因为社会发展,人们各司其职,职能高度分化,产生了不同的行业。

    不同行业之间,隔行如隔山。

    许秋在做科研之前,完全不清楚科研是什么样子的。

    之间,听了一些学长学姐的讲述,以为自己明白了科研的样子。

    后来入行了,才知道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光靠空想,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甚至,就算一直听这个行业的人去讲述里面的情况,那也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概念。

    只有深入一行,至少一年以上,才能勉强窥得全貌。

    而且,有时候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随着入行时间的增长,不同时间段的感受也都不同,如同套娃一般。

    大概类似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这种变化。

    至于蓝河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许秋并不确定,反正意见他是给出来了。

    虽然自己这边有系统,可以提供一定的加速作用,但是一个领域能否从实验室走出去,实现产业化,谁也说不清楚的。

    至少许秋现在没有看到太大的机会,实验室里器件的效率达到15%,一旦工业化生产了,可能就只有7%、8%了,根本打不过硅基电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