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88 哇,世界纪录又被我打破了呢(求订阅)

少,很多时候可能一个小时过去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几篇相关的文献,但最后发现都没什么用,解决不了问题。

    当然,也不是每次经过这番操作,都能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

    就比如这次,许秋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得出结论,PLAN A(计划A)扑街。

    即基于实验室现有的设备,用银纳米线薄膜的这个方法制备半透明器件的顶电极并不合适。

    不过,许秋丝毫不慌。

    因为他还有PLAN B,所以他也懒得去优化银纳米线制备工艺了,直接暂时放弃PLAN A,先用薄层金属电极的方法搞起,日后如果有需要的话,再重新尝试也不迟。

    在正式的实验之前,许秋对现有的半透明器件文献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他发现半透明器件这个概念在好几年前就有了,文献也不少,光一区二区的文章就有十多篇,不少都是国外一个大组Yang Yang发表的。

    不过,之前只有富勒烯的体系,虽然可见光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AVT)可以做的很高,最高甚至能达到50%,但效率(PCE)一直上不去。

    光有AVT,没有PCE,这就和“只要面子,没有里子”差不多,就比如50%的AVT配上1%的PCE,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光伏器件最终还是得回归到效率的比拼上。

    目前,性能最好的一个工作是基于PCE10:PCBM的半透明器件,效率只有7%,AVT也只有25%,他们采用的电极是薄层的10纳米银电极。

    正式实验的时候,许秋尝试了三种薄层电极,分别是常用的金、银、铝,以PCE10:IEICO-4F和PCE10:FNIC-4F两个体系作为标样,制备了不同厚度金属电极的器件,从5纳米到正常的100纳米不等。

    最终的结果,以PCE10:IEICO-4F体系为例。

    电极厚度在100纳米条件下,金、银、铝电极,器件最高效率分别为12.3%、12.4%和12.5%,三种电极的器件效率相当。此时器件的AVT约为0,即器件几乎完全不透过可见光。

    50纳米条件下,最高效率分别为12.0%、12.1%和12.0%,三种电极的器件效率仍然相当。此时器件的AVT同样约为0。

    30纳米条件下,最高效率分别为10.8%、11.0%和6.2%,三种电极的器件效率产生分化,其中金、银作为电极的器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