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71 无意间点亮的前置技能(万更求月票)

    看惯了平常旋涂制备的器件,刮涂得到的器件稍微有些“丑陋”,非常的不均匀,就像化妆的时候,有的地方粉抹的都快掉渣了,有的地方却是裸露出来原本皮肤的。

    虽然暂时看来问题还是蛮多的,但总的来说,刮涂的前景非常不错的。

    许秋希望蓝河手下的大将杨钦能够早日把这些优化好,到时候他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了。

    不过,关于蓝河他们全溶液法制备器件,许秋主要的收获并不是刮涂,而是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制备。

    蓝河他们购买的是一家国内公司生产的银纳米线分散液,利用滴涂加掩膜版的方式,制备指定形状的透明银纳米线电极。

    这种银纳米线分散液可以直接滴涂,也可以用旋涂的方式制备透明薄膜电极。

    许秋很快想到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将透明薄膜电极应用在自己设计的ITO图案玻璃基底上,取代蒸镀法制备的金属电极,得到半透明器件,进而应用到叠层器件之中。

    这算是为他日后冲击15%器件效率,冲击CNS文章,提前点亮了一个前置技能。

    接下来的几天,许秋继续手头的两个工作,IDIC和IDIC-4F体系。

    前者他已经开始撰写文章,后者还缺一些基础的表征实验,许秋将这些工作分配给韩嘉莹、莫文琳代劳。

    其中,当下着手的IDIC体系,许秋只打算把“厚膜、大尺寸”这个特点点出来,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背后的原因,因为没这个必要。

    光是以“首个效率超过10%的厚膜、大尺寸有机光伏器件”这个亮点,就足以支撑发一篇AM级别的文章了,就算再加上详细的分析、猜想、观点,也没办法突破AM这个级别。

    既然这样,就不如把这个分析过程,也就是“激子扩散距离”的证据,留给后面IDIC-4F体系,这样就可以做到利益最大化。

    这其实也是学术圈的一种常见做法,并不是搞学术的就都是不知变通的书呆子,其实“精明”的人有不少,毕竟这个圈子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周四晚上,许秋突然被魏兴思呼唤到218。

    魏兴思开门见山说道:“前天你和我说的那件事,我和蓝河讲过了。”

    “结果怎么样?”许秋随口问道,当听到魏老师说这话时,他就知道这事肯定是成了。

    “蓝河那边同意了,他计划另开一家公司,他出资500万,占75%的股份,我们以技术入股,占2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