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61 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求订阅)

Cl和IT-4Cl四合一的工作。”

    魏兴思“嗯”了一声,随后有些惊讶的回头看了看许秋。‘很有魄力嘛,一共合成了六个体系,四个工作,就送出了三篇文章,自己只留下IDIC一个。’

    魏兴思把自己代入许秋的位置,自认为不会把这么多工作拱手让人,然后自己只留下一篇的,可能这就是两人的区别吧,现在不得不承认的是,许秋单论科研成果产出的能力,其实已经超过了自己。

    最后,莫文琳收尾汇报:

    “上周我对H22:ITIC:IEICO以及J1:ITIC:PDI4-B4T,两种三元共混体系进行器件测试和基础表征,结果表明……”

    “同时,我还产生了若干个三元体系的思路,包括J2:IDIC-4F:IEICO-4F……”

    莫文琳洋洋洒洒的列出来十多种三元体系,毕竟三元这个东西就是碰运气,多试一试总没有问题的。

    反正实验操作上也没太多的难度,只需要先把溶液都配制出来,然后每种溶液先涂两片器件进行试水。如果效率有惊喜,那么就进行深入研究,如果性能平平无奇,那么就把这个体系直接舍弃,或者再给它一次机会,都可以。

    组会结束,放假前投的几篇文章,除了段云被拒的那篇外,其他的现在一篇都没有消息,不过算算时间,应该也快回来了,就在这几周里。

    下午,许秋安排莫文琳带着田晴进行激子结合能的测试,他随意给了她们一个IT-4F的体系作为入门,这也将是田晴之后的主要工作,即把每一种新的给体或受体材料的激子结合能、激子扩散距离等性能摸清,构建起一套数据库。

    其实,现在组里有机光伏领域的架构,已经接近于大课题组的模式,那就是明确的分工合作,许秋负责统筹,下面每个人负责一个小的具体方向,最终统一整合在一起,不似最初吴菲菲、陈婉清、田晴、段云那样,四个人四个研究方向,各自为战。

    韩嘉莹开始制备器件,摸索J2、J3材料的性能,陈婉清继续划水、撰写论文,邬胜男则跑到张疆做合成,现在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合成主要交由了她进行。

    许秋准备进行ITIC激子扩散距离的数据处理、拟合,在这之前,他还需要确认样品的膜厚。

    之前通过样品吸光度反推厚度的前提,是某一吸光度下的样品厚度已知,而薄膜都是几纳米、几十纳米、一百纳米的尺度,不可能用尺子量厚度。

    许秋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