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51 效率进一步突破,13.52%!(求订阅)

到蛋。

    反正世界上研究者有很多,像许秋开发出来了ITIC这样非常有潜力的体系,其他人自然会去跟风,把各个细分领域的研究给补全的。

    可能不是每个研究者都有发CNS的能力,但既然混这行,吃科研这口饭,跟在大佬后面跟风喝汤的能力还是有的。

    另外一篇JMCA的审稿,是国内徐正宏课题组的工作。

    他们还是基于IDTBR的体系,不过效率没有其他IDTBR体系高,只有7.2%,大概是这个原因他们才投了JMCA。

    许秋看着他们的工作没啥大问题,7.2%在现阶段也不算特别低,便没有拦着,提了几个意见,同样算是“小改”。

    不过,许秋估摸着徐正宏他们应该一时半会儿也掏不出什么重量级的成果了。

    毕竟像IDTBR这样的分子结构,调控空间有限:

    首先A单元是饶丹宁,不似ICIN有很多活性位点,分子改性不好改;

    其次是π单元,BT单元,引入氟原子的工作已经发表过了,其他优化空间也不大;

    再次是D单元,IDT的侧链调控也已经做过了。

    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彻底更换D单元,也就是IDT的骨架结构了,比如换成IDTT或者其他结构,但这么做风险很高,不一定就能取得良性结果,扑街的概率很高。

    除了这两篇审稿外,在最新发表的文献中,许秋看到其他科研工作者也在跟风行动,基于ICIN单元开发着ADA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

    一共有两个工作,通讯作者都是国内的熟人,一个是龚远江,另外一个是鲍原友。

    龚远江就不说了,之前在开南大学开会的时候,他就收到了魏老师的提醒,后来因为莫文琳的关系,也得到了不少内幕消息。

    鲍原友的话,倒是让许秋微微吃惊,之前他在交流大会上是演讲水平最差的一个,现在看来他在学术方面的嗅觉是蛮敏锐的。

    两个工作,都是跟风学姐的IDT-ICIN体系,毕竟许秋的ITIC体系才刚发表在AM上不久,还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龚远江和鲍原友的材料效率都不高,只有5.22%和6.73%,分别发表在了《大分子》和AFM上。

    看到鲍原友的工作发在了《大分子》上,许秋不禁觉得现在学术圈期刊的刊名真的有些形式化了。

    这种ADA非富勒烯材料明显就是小分子嘛,结果这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