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了。
后来袁可立赶到,他们意识到彻底完蛋,这是个睿智的老人家,他会让将领更加像将领。
祖大寿有一种紧迫感,以前在辽东有兵有粮,他们是关宁贵族,借着打仗揽获钱财是潜规则,自己种田是大地主。现在好日子到了,他们要想继续富贵,唯有立下更大的功劳。
祖大寿早已盯上沈阳城,在袁可立耐心轰炸辽阳城门的时候,他已经数次提出,能否派他奇袭沈阳城。
袁可立用各种借口拒绝,让祖大寿越来越不高兴。
关宁军的核心是他统领的关宁铁骑,既然有机会出城,不如就此别过,待攻下沈阳城,功劳远大于过
错,相信皇帝也不会怪罪。
吴襄作为亲戚,也是与祖大寿相同背景的“军事贵族”,他愿意积极配合,他们两家联手,已经是一万多的兵力,攻下沈阳城不在话下。
皇太极返回的速度超出想象,辽阳城的伏兵布置没多久,他已经率领三万大军杀到。
伏兵打了皇太极一个措手不及,无奈后继乏力,他们只是起到阻碍的作用,然后便需要退回辽阳城。
这时候,伏兵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掩护他们撤退的关宁铁骑不在,那种层层叠叠的拦阻根本没有。他们陷入苦战,最后死伤惨重,幸亏城内紧急派出大军接应,方才有部分人退回城内。
城里的袁可立气得半天没说话,祖大寿和吴襄竟自作主古去了沈阳,负责布置埋伏的孙应元发现问题后连忙汇报,袁可立只能紧急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原本是占据优势的伏击,结果差点把肉送对方嘴里。
袁可立一方面怪祖大寿和吴襄,是这两个家伙贪功冒进造成的恶果。
另一方面,袁可立进一步改观对皇太极的看法。不得不说,他是个杰出的将领,行军速度之快完全超出想象。
发生的已经发生,失去的也已经失去,袁可立迅速与手下将领商议,立即做出新的决策。
首先,全部兵力收回辽阳城内,加快城墙修复,做长期守城的准备。
其次,迅速向皇帝做出汇报,邸报由他亲自来写,告知皇帝稳步推进,辽阳城内的粮草足够两个月,根本不着急解围。
第三,派人告知祖大寿和吴襄,皇太极已经抵达辽阳,让他们小心谨慎,相机行事。
陈奇瑜作为主要的谋士,他认可袁可立做出的决定。尤其是针对祖大寿和吴襄,他们的行为目无军纪,理应受到严惩。袁可
后来袁可立赶到,他们意识到彻底完蛋,这是个睿智的老人家,他会让将领更加像将领。
祖大寿有一种紧迫感,以前在辽东有兵有粮,他们是关宁贵族,借着打仗揽获钱财是潜规则,自己种田是大地主。现在好日子到了,他们要想继续富贵,唯有立下更大的功劳。
祖大寿早已盯上沈阳城,在袁可立耐心轰炸辽阳城门的时候,他已经数次提出,能否派他奇袭沈阳城。
袁可立用各种借口拒绝,让祖大寿越来越不高兴。
关宁军的核心是他统领的关宁铁骑,既然有机会出城,不如就此别过,待攻下沈阳城,功劳远大于过
错,相信皇帝也不会怪罪。
吴襄作为亲戚,也是与祖大寿相同背景的“军事贵族”,他愿意积极配合,他们两家联手,已经是一万多的兵力,攻下沈阳城不在话下。
皇太极返回的速度超出想象,辽阳城的伏兵布置没多久,他已经率领三万大军杀到。
伏兵打了皇太极一个措手不及,无奈后继乏力,他们只是起到阻碍的作用,然后便需要退回辽阳城。
这时候,伏兵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掩护他们撤退的关宁铁骑不在,那种层层叠叠的拦阻根本没有。他们陷入苦战,最后死伤惨重,幸亏城内紧急派出大军接应,方才有部分人退回城内。
城里的袁可立气得半天没说话,祖大寿和吴襄竟自作主古去了沈阳,负责布置埋伏的孙应元发现问题后连忙汇报,袁可立只能紧急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原本是占据优势的伏击,结果差点把肉送对方嘴里。
袁可立一方面怪祖大寿和吴襄,是这两个家伙贪功冒进造成的恶果。
另一方面,袁可立进一步改观对皇太极的看法。不得不说,他是个杰出的将领,行军速度之快完全超出想象。
发生的已经发生,失去的也已经失去,袁可立迅速与手下将领商议,立即做出新的决策。
首先,全部兵力收回辽阳城内,加快城墙修复,做长期守城的准备。
其次,迅速向皇帝做出汇报,邸报由他亲自来写,告知皇帝稳步推进,辽阳城内的粮草足够两个月,根本不着急解围。
第三,派人告知祖大寿和吴襄,皇太极已经抵达辽阳,让他们小心谨慎,相机行事。
陈奇瑜作为主要的谋士,他认可袁可立做出的决定。尤其是针对祖大寿和吴襄,他们的行为目无军纪,理应受到严惩。袁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