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七章 过往

    桑面前的景象定格成一幅画,画中的乙婆婆和那个几乎与江滨几乎长得一模一样、名叫小弭的男孩子都固定在那副多彩的画中。随后,这幅画急剧地朝后方退去,很快便化为天边的一个黑点,而与此同时,桑面前出现了另外一幅画面,画中,乙婆婆又长了些年岁,她现在和年画中的那个老妪的模样几乎没有了区别,胖了一些,也白了一些,虽然眼角眉梢又多了几条皱纹,神气却比之前好了许多。

    她之前虽然也总在笑着,但能看出,那笑是有些勉强的,她的心明明是拧巴的,却非要在脸上强撑出一个笑来。可是现在,那笑容却是明朗的,就像天空中秋日的暖阳,洒下满地明媚却不刺眼的光。

    棉桃全部长出来了,大得像馒头,每一棵上都有十几个,被风一吹,沉甸甸地上下摆动。

    “乙婆婆,你看,棉桃全部长出来了,咱们可以纺面纱、织棉布、做棉袄,以后的冬天,就再也不会不敢出门了。”小弭也长大了一些,他现在差不多是十岁的样子,和江滨年龄相仿,两个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乙婆婆看着他,“哪能像你想得这般容易了,脱籽、弹棉、纺纱各个都要费一番功夫......”

    小弭嘿嘿一笑,“我算是看出来了,您什么都会,只要有您在,就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不过乙婆婆,您这一身本领,到底是从哪里学来的?”

    “那么漫长的四十年,总要做点什么才成,”乙婆婆摸了一摸小弭的头顶,他的头发很软,就像戴了一顶羊绒帽子,“到了崖州后,我发现当地人不养蚕,不种麻,却穿着我从未见过的一种布料,比麻更柔软,比丝绸更保暖。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棉花,那些开遍了山野不起眼的小毛球,就是棉花。棉花无采养之劳,却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工,却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我还发现,那里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纺纱织棉,他们生产的棉织物,织工精细,色彩繁多,听说,是给皇帝的贡品呢。”

    “后来我便跟他们学来着,种棉收棉纺棉,当地人热情且细心,所以我很快便了解熟悉了各道工艺。只是崖州天气炎热,冬日只用穿一件单衣便可御寒......我想到了家乡的冬天,想到了我被困在屋外的那个冬夜,我想,若那天有一件夹棉的衣袄,我便不会被冻得那样狠了。于是,我做了一件夹袄,在里面塞满了厚实的棉花,如我所想,它轻盈又保暖,比我以前穿过的任何一件夹袄都舒服。可也就是在这一刻,我知道自己想家了,骨血中的思乡之情是无法被轻易抹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