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姚氏虽是皇后娘家族女,在柳家却并非元配嫡妻,但对柳东行的身份,始终是不清不楚的。即便有传言说柳东行之父才是柳家嫡长子,柳复乃是庶出,别人也都半信半疑,毕竟姚家在京城久负盛名,平白无故,怎会将嫡女嫁给一个普通进士为妾呢?
但如今圣上下旨,公然褒奖柳东行的祖母柳容氏,情况又不一样了。圣旨上可是白纸黑字写明了容氏的身份,乃是柳老太爷的元配正室,上至公婆,下至子孙,都是何名何姓,字字句句写得一清二楚,无人可以质疑。加上柳容氏受褒奖的缘由,也在旨意中说得清清楚楚,她在明知要守寡的情况下,仍旧为了报答柳家恩义而嫁入柳家,在夫婿另娶新人、赴任在外时,又一直本本分分地侍奉婆母、教养子嗣、照应族人,广受乡邻好评。容氏的一生,并无可挑剔的地方,相比之下,姚氏太夫人的贤名却要逊色许多,即使是在她娘家所在的京城,别人夸起她来也不过是泛泛而谈,若不是有个位高权重的儿子,她便再无突出之处。
两相比较,加上圣旨上又提到了柳容氏去世的年份,京城里差不多的人家,只要是年纪稍大一些、记得旧事的,很容易就能发现姚氏所谓的正室身份有猫腻,再一看柳复的年纪,事实如何,大家都心里有数了。不过柳复到底是在朝为官多年的,能力才学众人都看在眼里,已经不会拿他的出身来说事了,也就是几个与他不和的官员,会笑话几句“庶子”,却也不敢嘲讽太过。柳复是庶出,但生母却是姚家女,若贬得太低了,未免落了皇后与姚家的脸面。
但这件事的曝光,实际上已经落了皇后与姚家的脸面。有传言说,皇后姚氏在中宫曾大发雷霆,并向皇帝质问降旨之事,结果被太子一番正义凛然公正无私的话堵了回去,只能暗暗生闷气,偏偏近日又出了别的变故——她特地精挑细选送往东宫争宠的宫人不但被送回,还得了个不知廉耻勾引宗室子弟的罪名。她本来还以为是太子栽赃,结果一查问,那宫人还真有这个意思,并且曾经向亲近的宫人提起过,这下皇后姚氏便是有再大的气,也只能怪自己有眼无珠了。她一气之下,打了这宫人二十板,撵出宫去,却又立时把她许给了前康王世子朱景深为侧室。
朱景深本来就不得圣宠,原先还有个世子名头时,便已备受轻视了,但也有些稍稍没落的公侯之家看在他是个亲王世子、有可能继承王位的面上,有意将女儿嫁过去。而自从他连这世子名头都丢了以后,公侯之家就再也看不上他了,换成一些中等官宦人家,或是没落公卿的后人,瞧上他那镇国将军的宗室爵位
但如今圣上下旨,公然褒奖柳东行的祖母柳容氏,情况又不一样了。圣旨上可是白纸黑字写明了容氏的身份,乃是柳老太爷的元配正室,上至公婆,下至子孙,都是何名何姓,字字句句写得一清二楚,无人可以质疑。加上柳容氏受褒奖的缘由,也在旨意中说得清清楚楚,她在明知要守寡的情况下,仍旧为了报答柳家恩义而嫁入柳家,在夫婿另娶新人、赴任在外时,又一直本本分分地侍奉婆母、教养子嗣、照应族人,广受乡邻好评。容氏的一生,并无可挑剔的地方,相比之下,姚氏太夫人的贤名却要逊色许多,即使是在她娘家所在的京城,别人夸起她来也不过是泛泛而谈,若不是有个位高权重的儿子,她便再无突出之处。
两相比较,加上圣旨上又提到了柳容氏去世的年份,京城里差不多的人家,只要是年纪稍大一些、记得旧事的,很容易就能发现姚氏所谓的正室身份有猫腻,再一看柳复的年纪,事实如何,大家都心里有数了。不过柳复到底是在朝为官多年的,能力才学众人都看在眼里,已经不会拿他的出身来说事了,也就是几个与他不和的官员,会笑话几句“庶子”,却也不敢嘲讽太过。柳复是庶出,但生母却是姚家女,若贬得太低了,未免落了皇后与姚家的脸面。
但这件事的曝光,实际上已经落了皇后与姚家的脸面。有传言说,皇后姚氏在中宫曾大发雷霆,并向皇帝质问降旨之事,结果被太子一番正义凛然公正无私的话堵了回去,只能暗暗生闷气,偏偏近日又出了别的变故——她特地精挑细选送往东宫争宠的宫人不但被送回,还得了个不知廉耻勾引宗室子弟的罪名。她本来还以为是太子栽赃,结果一查问,那宫人还真有这个意思,并且曾经向亲近的宫人提起过,这下皇后姚氏便是有再大的气,也只能怪自己有眼无珠了。她一气之下,打了这宫人二十板,撵出宫去,却又立时把她许给了前康王世子朱景深为侧室。
朱景深本来就不得圣宠,原先还有个世子名头时,便已备受轻视了,但也有些稍稍没落的公侯之家看在他是个亲王世子、有可能继承王位的面上,有意将女儿嫁过去。而自从他连这世子名头都丢了以后,公侯之家就再也看不上他了,换成一些中等官宦人家,或是没落公卿的后人,瞧上他那镇国将军的宗室爵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