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二章 范公救灾之策

教出如此‘刁钻古怪’的弟子啊!”

    李三坚发布府令之时,胡文海与苏轼就坐在州衙之中,就如两名监工般的,“虎视眈眈”的盯着李三坚。。。

    此时胡文海见李三坚的策略已经起到了奇效,泉州米价是直线下跌,不由得大喜过望,哈哈大笑着对苏轼说道。

    “拾人牙慧,不足为奇!”苏轼靠在软椅子之上笑道。

    苏轼话虽如此,其实对李三坚还是较为欣赏的。

    李三坚“反其道而行之”的举措,并非首创。

    宋仁宗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宋两浙路亦是因天灾造成了饥荒,当时也是米价踊贵,饥死者相望。诸州官府为平抑粮价,皆在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米价虽然控制住了,但市场上却没有多少米可以出售,饥荒仍是得不到缓解。

    过后米价仍是暴涨,当时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就四处张贴榜文,官府也是大肆收购米粮,并不抑米价,故意抬高米价。

    于是各地商贾见有利可图,就组织粮船蜂拥而至,随后杭州米价就应声而跌,不但米价跌了,杭州市面之上的粮食供应还异常充足。

    应该说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平抑米价的办法是极为冒险的,其中的变数太多了,稍不留意,就会“鸡飞蛋打”。

    同时采取这种办法,还会受到弹劾,还会受到朝廷严惩,原因就在米粮都运往你泉州了,将会造成其他地方缺粮,若是宋其他受灾州府均采取这个办法,那么岂不是会乱了套了?

    因此“范公救灾之策”在有宋以来,基本上只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范仲淹首创,一次就是熙宁八年,越州知州赵抃,就采取了“范公救灾之策”,并收到了奇效。

    李三坚采取的“范公救灾之策”,算是有宋以来的第三个,同时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泉州米粮价格应声而跌。

    苏轼久居官场,熟读史书,对于这段历史当然是烂熟于心了。天天书吧 

    而使苏轼不明白的是,李三坚是如何知道“范公救灾之策”的?难道数年不见,李三坚的学问进展到了如此程度了?

    苏轼同时还为李三坚捏了把汗。

    李三坚简直是胆大包天,苏轼心中暗道,或者他是无知者无畏?

    “坚儿,你是如何知晓‘范公救灾之策’的?”于是苏轼考虑片刻,问向李三坚道。

    “‘范公救灾之策’?”李三坚闻言纳闷的问道:“弟子哪里知道何为‘范公救灾之策’?请恩师赐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