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一章 时光荏苒怎评说(二)

    第八十一章 时光荏苒怎评说(二)

    “前殿?”陈娇惊讶道,“怎么今日的朝议,弄得如此之晚?”

    这个答案,陈娇很快就从刘彻那里得到了答案。 刘彻用完膳后,对她叹息道:“其实,是为了一个案子。 张汤和弘卿相持不下,才闹到这么晚的。 ”

    “什么案子啊?”陈娇好奇地问道。

    案子倒是简单,说是治县的一个女子,丈夫出海身亡没有回来,半年后其父母将她改嫁给他人。 后来被人告发,张汤根据律法中“夫死未葬而嫁者弃市”的规定,认为应该判处死刑。 而公孙弘则认为,改嫁乃尊者之意,无淫行之心,应判为无罪。 两个判决相对来说,当然是后一个更加合理些。 但是张汤所坚持的是,法不可轻废,所以双方便僵持上了。

    陈娇只一听,就立刻意识到,这件事情并不仅仅是一个案子的判定这么简单。 她立刻联想到了,在后世史书上非常著名的,盛行于两汉的“春秋决狱”,这个案子中,公孙弘的判定,就很有些春秋决狱的影子。 所谓的春秋决狱,又称引经断狱,经义断狱,它实施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断狱时重在考察犯罪者的主观方面,以其原心定罪,这与一切按照客观定罪的秦律以及在秦律基础上生成的汉律的客观精神都是相违背的。 单从这个案子上看,公孙弘的判法当然更合理些,可是想到春秋决狱最后在张汤手中发展到了腹诽亦罪的地步,陈娇又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阿娇,你觉得,案子该怎么判?”刘彻见陈娇若有所思的样子,便开口问道。

    “我?”陈娇歪着头想了想,说道,“若只是这一个案子的判法。 倒也简单。 只是陛下,律法可以不尊这个口子在这里开了,往后遇到礼义和律法冲突,到底以何者为尊?陛下想过没有?”

    刘彻一听这话,眉头也是一皱,说道:“其实朕的犹豫,也是因为这个。 弘卿的心思,朕也明白一二。 他无非是希望能够将我朝律法从他们儒家的角度重新注解。 这次地判案只是个开端。 ”

    陈娇知道,就如同刘彻所说,这一切只是个开端,从公孙弘春秋决狱始,历代名儒一直对注解律法情有独钟,他们孜孜不倦地通过这种注释方法,架空律法以儒家经义作为断案标准。 律法儒化过程持续了数百年,直到唐律出现。 终于实现了儒家精神与法典的完美结合,从此之后,大儒们才对注解律法失去了兴趣。 律法儒化,使得中国的古代法典具有将道德准则和律法条文相混杂的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