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回 未必山泽尽伏波(3)

荆鄂都统司,”赵葵说道:“而是作为南漳县令,我命令你接纳北方的流民两万户,将他们安置在南漳县境内,发给耕牛种子,建设让他们容身的山寨,抓紧时间安顿好流民的生活恢复生产,蒙古人不会留给我们太多时间。”

    作为一个县令治理一个县的官民本是书生的目标之一,没想到郑云鸣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治理百姓的道路上。

    赵葵赞许的一笑,说道:“看着你的不光是我,还有临安的诸位相公,以及......”

    他默然的用手指了指上方。

    郑云鸣微笑道:“您别给我太大压力,官家赐给的御带我还没有正式使用过呢。”

    “那就最好了。”赵葵说道:“打仗可以用急从权,治理百姓可不行,”

    “怎么对待这两万户流民,比你带领五千土龙军要更加考验你的智慧和能力。”

    郑云鸣躬身应承:“这一点您不必担心,熟读夫子经义十年,就是为了今天。”

    说时容易,做起来郑云鸣才觉得十年寒窗所得,对处理今天的局面毫无半点用处。

    两万户百姓从北方仓皇而来,慌乱中几乎来不及带走什么粮食和财物。又经过了长途奔波,凄凉仓皇的模样,不用细说已经足以让人望之流泪。

    衣衫褴褛的人群在大道上慢慢的走着,除了偶尔的一两声哭泣之外,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喊叫。并不是他们没有身遭痛苦,而是痛苦太多足以让人麻木。

    老人拄着树枝当拐杖,母亲背着饿的没有力气哭叫的孩子,壮年人背着仅有的一点行李,每个人都用最后的力气行走着,南漳县是他们仅存的一丝希望,如果失去了这点希望,他们或者真的会变成沟壑里累累的白骨,或者莽原上被野狗随意撕扯的尸身吧。

    这些惨状郑云鸣在战后襄阳的郊野里看过了太多,他无论如何不想再看到了。

    “能救得一人,便救一人。”他对土龙和振武的二千军士喝道:“从江南采买的粮食马上就运到,一旦运到,立刻开粥棚施粥,一刻也不要耽误!”

    荆鄂军迅速在官道两侧摆设了几十个粥场,士兵们接连不断的将粮食从襄阳和荆门军运到这里。每个粥棚前都挤满了饥饿的流民,大人和孩子都顾不得细嚼慢咽,一口气将薄粥送入空空如也的肚囊,虽然称不上充饥,多少也抵消了一些搜肠刮肚的饿神追索。

    当中还有一些年轻力壮的汉子,仗着还有几分气力,推开了粥棚前的老人和孩子,继续索要米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