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230 宣传噱头

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虽然如此说法也同样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但脑洞巨大的网友们却罗列出了一一“罪证”:

    2011年六月,“雷神”与“速度与激/情5”前后上映,“借用门”被爆料出来,暑期档揭幕大战吸引了无数目光,最终蓝礼出演的“速度与激/情5”强势击败对手,成就蓝礼首部北美三亿作品。

    2011年十月,“抗癌的我”首映式现场,纽约林肯中心发生挤压踩踏事故,甚至还成就了蓝礼英雄救美的名号,进而使得这部小成本喜剧在北美地区席卷了一亿七千六百万美元的票房。

    2012年三月,奥斯卡颁奖典礼前夕,“炒作门”事件爆发,在洗刷名誉之后,蓝礼的业内声望抵达一个顶点,这也成为了转折点,而后,蓝礼凭借“爱疯了”首次赢得最佳男主角小金人。

    上述新闻不是凭空捏造的,全部有迹可循,一次可能是偶然、两次可能是巧合,但三次呢?四次五次呢?

    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似乎蓝礼每一次有作品上映的时候,必然都会出现新闻,而且必然都会出现反转,如此套路的出现次数着实太过频繁,就好像……所有一切都是精心安排的,只是为了票房。

    这确定没有猫腻吗?

    “只允许怀疑狗仔,却不允许怀疑蓝礼吗?”

    如此猜测出来之后,在社交网络之上得到了不少支持,因为巧合次数着实太多,这也让网友们不得不“合理怀疑”;更何况,“爆裂鼓手”的确即将上映,颁奖季也的确正在上演,这让人不得不多想一些。

    出人意料的是,如此说法并没有得到“严肃对待”,不是因为部分网友提出了质疑,“这难道是第二个炒作门,可以有点新意吗”;而是因为堂吉诃德轻描淡写地甩出了一句,“蓝礼需要炒作吗”,理直气壮却又让人无法反驳。

    然后……所有猜测也就仅仅止步于猜测。

    人人都正在探讨批判“娱乐至死”,但同时,人人又正在迫不及待地参与到这场讨论狂潮之中,唯恐自己被遗忘在潮流之外,如此举动本身就是“娱乐至死”的最佳诠释,那么,到底是谁在推动这场娱乐至死的浪潮呢?又到底是谁正在改变网络时代的社会架构呢?更重要的是,“娱乐至死”,到底死的是谁呢?

    是你,是我,是他,也是她。准确来说,是每一个人,置身于时代当下的每一个个体,没有人能够摆脱。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每个人都是加害者。只有真正明白这一点,才能够摆脱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