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
皇帝的父亲,就是神宗皇帝曾在生前说过一句话。若有人收复燕云,皇家将册封此人为
这句话皇帝一直记在心里,如果李虎能收复燕云,带着燕云回归大宋,朕绝不吝啬,朕就封他一个王,给他一个藩镇。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皇帝已经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
收复燕云是世世代代的夙愿,但自澶渊之盟后。大宋还背上了强烈的屈辱感。皇帝既然决心洗雪前耻,那这事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澶渊之盟是在大宋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订地。当时的真宗皇帝和主战派大臣寇准为了赢得和平,和契丹人订立了这一盟约。依照盟约,宋辽兄弟之国,以白沟为国界,宋每年给大辽三十万岁币,后来发生变故增加到每年五十万岁币。
说实话,这点钱对大宋来说不算什么。当时大宋年财赋收入超过一亿五千万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需要耗费三千万贯。一年五十万岁币换取和平,其中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盟约某种程度上是对契丹人强大武力的屈服,契丹人因此瞧不起大宋人,这对于以华夏正统、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君臣们来说,其屈辱感之强烈可想而知。
这么多年了,大家所以能忍受,一方面是因为五十万岁币和动辄上千万的军费比起来,微不足道,另外更重要地原因是,即使花费了浩大军费,也没人承担得起战败的罪责,更承担不起武将们功高盖主、尾大不掉的后果。
大宋的国策是以文制武,这使得大宋的君臣们不得不在忍受屈辱和镇制武人的算计中挣扎,这种挣扎让他们极度痛苦,也让国祚和百姓为此付出了惨重地代价。
今日君臣也是在屈辱和算计中痛苦挣扎。
昔年太祖杯酒释兵权,定下了以文制武之策。综其原因,是自安史之乱以来,兵连祸结,两百余年不断,骄兵悍将们演出了一幕幕叛乱、割据、混战的悲剧,太祖为了根除自中唐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恶习,随改兵制,重集权,而其中之精髓就是“以文制武”。
宰执们据此奏禀,认为此事稍有不慎,可能酿成藩镇之祸,如此则得不偿失。
皇帝很生气。收复故土,洗雪耻辱,和藩镇之祸比起来,孰轻孰重?故土收复了,耻辱洗雪了,大宋更加强大了,难道还不能镇制藩镇之祸?难道还没有办法解决一个藩镇?难道还让一个汉虏颠覆了乾坤?
这倒是大实话。如今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手上,如今大宋还要每
皇帝的父亲,就是神宗皇帝曾在生前说过一句话。若有人收复燕云,皇家将册封此人为
这句话皇帝一直记在心里,如果李虎能收复燕云,带着燕云回归大宋,朕绝不吝啬,朕就封他一个王,给他一个藩镇。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皇帝已经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
收复燕云是世世代代的夙愿,但自澶渊之盟后。大宋还背上了强烈的屈辱感。皇帝既然决心洗雪前耻,那这事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澶渊之盟是在大宋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订地。当时的真宗皇帝和主战派大臣寇准为了赢得和平,和契丹人订立了这一盟约。依照盟约,宋辽兄弟之国,以白沟为国界,宋每年给大辽三十万岁币,后来发生变故增加到每年五十万岁币。
说实话,这点钱对大宋来说不算什么。当时大宋年财赋收入超过一亿五千万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需要耗费三千万贯。一年五十万岁币换取和平,其中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盟约某种程度上是对契丹人强大武力的屈服,契丹人因此瞧不起大宋人,这对于以华夏正统、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君臣们来说,其屈辱感之强烈可想而知。
这么多年了,大家所以能忍受,一方面是因为五十万岁币和动辄上千万的军费比起来,微不足道,另外更重要地原因是,即使花费了浩大军费,也没人承担得起战败的罪责,更承担不起武将们功高盖主、尾大不掉的后果。
大宋的国策是以文制武,这使得大宋的君臣们不得不在忍受屈辱和镇制武人的算计中挣扎,这种挣扎让他们极度痛苦,也让国祚和百姓为此付出了惨重地代价。
今日君臣也是在屈辱和算计中痛苦挣扎。
昔年太祖杯酒释兵权,定下了以文制武之策。综其原因,是自安史之乱以来,兵连祸结,两百余年不断,骄兵悍将们演出了一幕幕叛乱、割据、混战的悲剧,太祖为了根除自中唐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恶习,随改兵制,重集权,而其中之精髓就是“以文制武”。
宰执们据此奏禀,认为此事稍有不慎,可能酿成藩镇之祸,如此则得不偿失。
皇帝很生气。收复故土,洗雪耻辱,和藩镇之祸比起来,孰轻孰重?故土收复了,耻辱洗雪了,大宋更加强大了,难道还不能镇制藩镇之祸?难道还没有办法解决一个藩镇?难道还让一个汉虏颠覆了乾坤?
这倒是大实话。如今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手上,如今大宋还要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