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怨军八营都详稳司还在,怨军还是隶属于北面官系,耶律淳只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力给予关照。
怨军窘迫,利益之争当然也很激烈了。大家当兵,都是为了肚子,招募的都是饥民嘛,可想而知了。当兵的肚子吃饱了,当然希望还能拿几个俸薪,当官的肚子吃饱了,不仅仅是饱暖思淫欲,还想着发财啊。虚报人数,克扣军饷,靠那点钱肯定发不了财,要想赚大钱,就要开动脑筋,比如开作坊,开酒楼,开博戏馆……兴中府是个大城,人多,有钱人也多,钱好赚,但做这些事都需要人手,那找谁?当然是当兵的了,任劳任怨,作苦力,还不要花钱,典型的不吃草的马,使唤起来舒服啊。
这样利益之争更激烈了,当官的整天想的都是这些勾心斗角的事,打仗的事早丢到脑后了。
偏偏张关羽那个土鳖不长眼睛,在年关将近,正是大把赚钱的时候,跑出来闹事,搞得鸡飞狗跳的,不让人省心。
=
注释:
详稳,辽国官名。又译相温、详温、襄昆、桑昆、想昆等。为汉语“将军”的契丹语转译。
详稳非专指某一职官,为将军、长官的一种通称。辽许多机构中都设有详稳。
元帅府属下设大详稳,有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军校、队帅等职,辖有军队。各军中分设详稳司。在朝中的府、监、治等局长官亦为详稳。皇族、国舅及遥辇诸帐,均设详稳司,有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等官,辖有军队。皇族帐并设有都详稳。各部族设某部详稳司,有详稳、都监等官。辽后期,主要边防机构亦多用汉制称谓,基本上不再用以称呼高级将帅和官员。
=
辽国南、北两面官系:
契丹人为适应对从事游牧、农业两种不同经济类型居民的管理,“因俗而治”,职官的设置采用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官制体系。
北面官为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系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分而治之是为了建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蕃汉分治”而又一体的政权,但北面官是统治重心,契丹国的统治大权集中在北面官手中,是辽朝政权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北面官,中央一级设立北、南枢密院等14个机构。其中,枢密院、宰相府、大王院、宣徽院又分北、南,共占8个。北面官系统的地方区划与官吏,采取的是部族制。即对契丹诸部及被征服的诸游牧、狩猎民族维持原有的部族制不变,成立大王府或王府,亦
怨军窘迫,利益之争当然也很激烈了。大家当兵,都是为了肚子,招募的都是饥民嘛,可想而知了。当兵的肚子吃饱了,当然希望还能拿几个俸薪,当官的肚子吃饱了,不仅仅是饱暖思淫欲,还想着发财啊。虚报人数,克扣军饷,靠那点钱肯定发不了财,要想赚大钱,就要开动脑筋,比如开作坊,开酒楼,开博戏馆……兴中府是个大城,人多,有钱人也多,钱好赚,但做这些事都需要人手,那找谁?当然是当兵的了,任劳任怨,作苦力,还不要花钱,典型的不吃草的马,使唤起来舒服啊。
这样利益之争更激烈了,当官的整天想的都是这些勾心斗角的事,打仗的事早丢到脑后了。
偏偏张关羽那个土鳖不长眼睛,在年关将近,正是大把赚钱的时候,跑出来闹事,搞得鸡飞狗跳的,不让人省心。
=
注释:
详稳,辽国官名。又译相温、详温、襄昆、桑昆、想昆等。为汉语“将军”的契丹语转译。
详稳非专指某一职官,为将军、长官的一种通称。辽许多机构中都设有详稳。
元帅府属下设大详稳,有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军校、队帅等职,辖有军队。各军中分设详稳司。在朝中的府、监、治等局长官亦为详稳。皇族、国舅及遥辇诸帐,均设详稳司,有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等官,辖有军队。皇族帐并设有都详稳。各部族设某部详稳司,有详稳、都监等官。辽后期,主要边防机构亦多用汉制称谓,基本上不再用以称呼高级将帅和官员。
=
辽国南、北两面官系:
契丹人为适应对从事游牧、农业两种不同经济类型居民的管理,“因俗而治”,职官的设置采用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官制体系。
北面官为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系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分而治之是为了建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蕃汉分治”而又一体的政权,但北面官是统治重心,契丹国的统治大权集中在北面官手中,是辽朝政权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北面官,中央一级设立北、南枢密院等14个机构。其中,枢密院、宰相府、大王院、宣徽院又分北、南,共占8个。北面官系统的地方区划与官吏,采取的是部族制。即对契丹诸部及被征服的诸游牧、狩猎民族维持原有的部族制不变,成立大王府或王府,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