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又经过10年做了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
“万历二十五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南京正式刊行。”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金陵出版,我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但可惜生前没能看到这部巨著的出版。
他及其家人和弟子历经27年的艰辛,终于编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编成之后,一個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这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医书刊印出来,让它流传于世。
《本草纲目》共有190万字,1100多幅插图。
而书籍出版都要用木刻来印书,刊印这样一部巨著,无疑要花费很多钱。
他作为一个乡村医师,自然没有力量刊印这本书,而了解这部书价值的朋友们也没有力量帮助他。
他也想找官府帮忙,可官府根本不会关心一个医者印书的事。
他到处派人打听刊印《本草纲目》的事,但都不能解决问题。
而南京是全国的出版中心,书商多,经营规模大。
印刷业相当发达,刻工技术较高,常常出版各种书籍。
于是乎,他抱着希望来到南京。
他到南京后,许多书商一见这本书,开始非常想出版。
但《本草纲目》里面有些骂方士和痛斥前人的内容,书商都不大敢出版。
终于通过多方努力,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本草纲目》才正式开始刻印。
承担刻印的是南京一带一个著名的藏书家,他兼管刻书、售书的业务。
在读了《本草纲目》的稿本之后,认为的确是一本好书,应该流传,所以愿意出钱刻印。
只是可惜,如今的他病倒了,恐怕时日无多。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本草纲目》的刻印刊行工作。
他深知《本草纲目》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早日问世,并使它广泛流传,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巨著。
现在得知心中的夙愿最终可以实现,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再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
“嘉靖三十一年着手编写,至万历六年三易其稿完成,前后历时27年。”
“《本草纲目》共16部、52卷,约190万字。”
“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
“万历二十五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南京正式刊行。”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金陵出版,我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但可惜生前没能看到这部巨著的出版。
他及其家人和弟子历经27年的艰辛,终于编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编成之后,一個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这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医书刊印出来,让它流传于世。
《本草纲目》共有190万字,1100多幅插图。
而书籍出版都要用木刻来印书,刊印这样一部巨著,无疑要花费很多钱。
他作为一个乡村医师,自然没有力量刊印这本书,而了解这部书价值的朋友们也没有力量帮助他。
他也想找官府帮忙,可官府根本不会关心一个医者印书的事。
他到处派人打听刊印《本草纲目》的事,但都不能解决问题。
而南京是全国的出版中心,书商多,经营规模大。
印刷业相当发达,刻工技术较高,常常出版各种书籍。
于是乎,他抱着希望来到南京。
他到南京后,许多书商一见这本书,开始非常想出版。
但《本草纲目》里面有些骂方士和痛斥前人的内容,书商都不大敢出版。
终于通过多方努力,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本草纲目》才正式开始刻印。
承担刻印的是南京一带一个著名的藏书家,他兼管刻书、售书的业务。
在读了《本草纲目》的稿本之后,认为的确是一本好书,应该流传,所以愿意出钱刻印。
只是可惜,如今的他病倒了,恐怕时日无多。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本草纲目》的刻印刊行工作。
他深知《本草纲目》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早日问世,并使它广泛流传,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巨著。
现在得知心中的夙愿最终可以实现,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再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
“嘉靖三十一年着手编写,至万历六年三易其稿完成,前后历时27年。”
“《本草纲目》共16部、52卷,约190万字。”
“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